科技创投大折叠:钱荒、资产荒同步上演的2018 | 甲子光年
采访、撰文:一苇 编辑:火柴Q、甲小姐
设计:孙佳栋 微信公众号:甲子光年(ID:jazzyear)
本篇系「甲子趋势」No.16
“两万多家GP,只有十几家算是不愁募资”,这就是目前市场的行情。
2018年,两种趋势并行上演,一边是蔓延开来的钱荒——机构募资难,进一步项目融资难;一边是资产荒——好标的太少,钱快速向头部集中。
对投资机构和技术创业项目来说,共同的局面是饱的撑死,饿的饿死。
「甲子光年」顺着资本的流向:政府引导基金、母基金、产业基金、高净值个人(LP)→PE、VC(GP)→融资中的科技创业项目,采访了多家公司,梳理了目前钱荒和资产荒的现状。
需要被回答的问题是:钱去了哪儿?我们又该如何应对?
所有人都在寻求确定性
喝杯红酒,交个朋友。当200多位VC、PE及母基金管理人齐聚一堂,每一次碰杯都有资本的混响。
3月28日,“母基金行业开年大会”在北京宾大沃顿中国中心举行。不管是台上的正式分享还是席间的私下交流,“募资难”都是绕不开的话题。
当天晚宴,恰逢一位社保基金的管理人生日,众人顺势把气氛搞起来,不少VC管理人端着红酒杯,挨桌敬酒,当场募资,祝你生日快乐,祝我基金有辙。
陌生、尴尬?不存在的。大家有各种套近乎的方式:老乡、校友、关注的行业或共同的portfolio。
至于这些母基金LP到最后有多少能真正掏出钱来,那就要看彼此的“缘分”了,毕竟在创投圈里,就算酒桌上划出了五魁首,到最后也未必喊得出“666”。
3月28日,“母基金行业开年大会”现场
“共享愿景基金”管理合伙人夏帅正在当天的席间。这是一家今年新成立的基金,3位管理合伙人此前从事管理咨询,有一定行业积累,但并无投资背景,是新入场VC的代表。
在2016年初,夏帅就曾参与创立了“源点创投”。时隔两年,他明显感到这次募资比过去难了很多——LP们谨慎了。
知难而行,夏帅早有准备。在3月中旬启动募资前,他就找了几个行业痛点,比如时下最火热的区块链+金融方向,然后自己找团队来做项目,再拿项目去吸引LP。
但这却导致了另一个问题:一个月以来接触的十几家机构LP中,有4、5家提出:要不,我就直投这个项目吧。
对这样的要求,夏帅和合伙人很尴尬,甚至有些机构表达不想出基金管理费,只想出融资对接的服务费。“那我们岂不是变成FA了?”夏帅对「甲子光年」无奈感叹。
所有人都在寻找更多确定性:更确定的方向、更确定的项目、更确定的收益。
钱为什么变少了?
夏帅的感受并非个例。对确定性的渴望,正说明了市场的不确定性,钱在变少,人在变精。
宏观数据已把残酷的事实摆在眼前。
根据投中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,2018年1月,中国VC和PE市场有68只基金成立并开始募资,目标募集规模为192.78亿美元;其中有47只基金完成募集,募集完成规模为47.9亿美元。与2017年12月相比,2018年1月的完成基金规模和开始基金规模环比分别下降了73.03%和75.06%,甚至低于2017年全年最低数值。
而3月这场“母基金行业开年大会”的主办方之一,提供募资对接平台服务的成安科技公司的CMO陈南竹看到的数据更为耸人。
“虽然LP都声称要投黑马GP,但操作上还是首选头部GP。两万多家GP,只有十几家算是不愁募资,这就是目前市场的残酷行情。”她对「甲子光年」说。
募资难,一句话概括就是“僧多粥少”,钱不够分。
和尚是怎么泛滥的?
2014年一声吼: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,给市场送来了上万家基金,此后,中国股权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。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,截至2018年2月底,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约2.3万家,已备案私募基金约7万只,私募行业竞争白热化。
2015年的中关村创业大街:你离乔布斯只有一根网线的距离
投资机构泛滥的另一个原因是大环境宽松。2014年,中国推行“稳健货币政策”,到2014年末,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2.2%。此前,银行、保险、社保基金的外委投资也没有像如今这样收紧,从14年到16年,资管行业大发展,银行、保险的部分资金通过“通道业务”层层输送到股权投资市场,当时不少投资人感叹:“市场上就没见过这么多钱。”
但从2017年下半年至今,“粥变少”的趋势,越来越明显。
就在VC管理人向母基金管理人敬酒的同一天,2018年3月28日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《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》(即“资管新规”)审议通过,这意味着在去年11月发布了“意见征求稿”的资管新规正式落地。
资管新规提升了合格投资者的认定标准,个人LP的门槛变高了。同时,资管新规限定了银行理财资金的入场,这部分钱是市场化母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,想从母基金募钱的VC/PE机构自然一损同损。
资管新规背后,更大的背景是“金融去杠杆”以及货币政策变化。央行从2017年初开始提“稳健中性”的货币政策,这比此前的“稳健货币”政策是更收紧的表述,整个市场的钱变少了。
另一方面,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在资本层面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。A股在2017年是存量博弈,而2018年,场外资金入场趋势明显。今年初,一个惊动监管层的业界奇闻是,偏股型混合基金兴全合宜开募当天就完成了300亿募资规模——而且这是一支两年封闭期的基金,两年内投资人不能赎回,钱会留在股市里。近期的CDR(中国存托凭证)新政和阿里、京东最早将在6月回归A股的消息,也会进一步刺激资本向二级市场流入,同期,债券市场也进入牛市。流动性相对较差的一级市场对资本的吸附力相形见绌。
粥不仅在变少,少得还特别不是时候。
基金存续期通常为“3+2+2”模式,前3年是投资期,中间两年退出期,最后两年是延长期。2014年双创至今,很多投资机构刚好进入退出期,开始启动新一轮募资,这时许多LP发现,原来“和尚是不会念经的”——没有像样的项目,没有像样的回报。于是LP也学精了。这才出现开头一幕:LP试图跨越GP,直接锁定项目。
市场调整刚好碰上了政策收紧,两面夹击下,募资难成为全行业痛点。涟漪层层泛开,进一步导致的,便是创业项目“融资难”。
一家从事AI+金融业务的公司创始人告诉「甲子光年」,从去年年底进行PreA轮融资时,就明显感到融资难、钱荒,风投极为谨慎保守。他说身边很多创业的朋友都面临融资难题,近期融资成功的是少数“幸运儿”。
“很多风投都跑去炒币了,”这位创始人说,“相比而言,AI就太没有吸引力了。实在是太没吸引力了。”他重复了两遍。
于是,在上个月的“2018年洪泰春分大会”上,洪泰基金创始合伙人盛希泰讲了一番寒气逼人的话:“钱荒,钱非常非常紧张。去年金融工作会议到今天是一个历史分水岭,日子一定会很难过。对投资行业来讲,会有很多机构募不到钱。对各位创业者来说,现在如果你需要钱,一定不要纠结于估值,先拿钱,下半年可能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寒冷。”
钱荒?资产更荒
事情有没有盛希泰说得如此耸人听闻?毕竟投资人总会抓紧一切机会劝项目“别纠结,先拿钱”。
至少在头部项目那儿,情况恰好是反的,一轮融资往往会挤进十几家头部投资机构,创始人被VC围追堵截。
在上周的神策数据C轮融资发布会上,台上坐着华平、红杉、DCM、襄禾、晨兴、明势等一溜知名机构,大家的发言总结起来就两点:一,我们追得很辛苦;二,我们还想多投点。
4月11日,“神策数据C轮融资发布会”现场
这就是2018年技术创投圈的奇异图景:一边是钱荒——机构缺钱;另一边却是资产荒——投不到好标的,两种趋势齐头并进,忽略任何一方都不能完整理解眼下这个市场。
当好资产的入场券一票难求,好资产的定价权和话语权便花样上抬。最新的案例便是大疆的创新玩法“竞价融资”。
4月初,大疆以“竞价”方式启动新一轮10亿美元融资。首轮竞价后,申请竞价的机构近100家,结果认购金额超出了30倍,迫不得已,大疆只能开启第二轮竞价。
4月3日,也就是首轮竞价结束当天,大疆给所有竞价投资方发了一封邮件,再三强调,“公司不接受任何推荐”,“不要花钱找人来说好话,这样只会减分,白花冤枉钱”;不要被“声称拿到份额的人”的骗……充分显示了大疆作为项目方的强势和主导性。另一个案例便是即将IPO的小米,坊间有言,“即便是700亿美金(估值),都拿不到额度。”
对市场敏感的人一定早就看到了,其实资产荒来得比钱荒更早。
去年11月5日,在北京国贸大酒店举行了一场“中国私募基金峰会”。那会儿募资难还不是话题,投资人们更多是在反思2017年的失意和争议——共享充电宝、无人货架还有使所有参与者都疲惫不堪的共享单车战局。一哄而上、一哄而散的投资闹剧频繁上演,正是因为大家都追着少数几个风口。
仅仅过了一个月,在“中国私募基金峰会”上还声量微弱的一场“龙卷风级”风口又快速出现——区块链。对区块链的追捧,本身就是资产荒的表现,好项目太少了,虽然区块链也不懂,还是得上。
在技术创投领域,找不到好项目的现象尤其明显,因为经过两三年的行业摸索,投资人和创业者都意识到,技术创业的特点是:门槛高、项目源本身偏少、回报周期长、风险更大——最大的风险还不是某家公司能不能跑出来,而是整个技术方向都可能被颠覆掉,或被证明三五年内没有商业化能力。
某家投资了市场头部芯片公司的投资人,就曾向「甲子光年」吐槽,芯片研发行业坑太多,虽然手握头部公司,他仍然不满、焦虑:根本没看到实质性的产品呀!
钱荒让中小型机构痛彻心扉,资产荒则是从上到下,是所有机构的共通焦虑。
钱荒、资产荒,背后都是认知荒
钱荒、资产荒,背后都有认知荒。市场缺判断和思考,绝大多数人都被害怕错过的焦虑反复煎烤。
这一点在技术创投领域尤为明显。非技术出身的投资人,读不了论文,了解不了底层,这增大了判断盲区;而技术出身的创业者,又可能对商业世界的凶险和“地气”没有清醒的认知。于是,没人“能持”,人人逐水草而居,3D打印、智能硬件、AR、VR、AI、区块链,几年之内技术风口骤起骤落。
市场如今的特征是“一俊遮百丑”:但凡一个技术公司“居然有营收了”,甚至还小赚了,投资机构一定把门槛踏平;而就算营收平平,甚至充满争议的项目,如果已被认定为是赛道老大,也不愁融资。
认知欠缺,所以投资人瞄准了最能带来安全感的指标:营收、赛道老大、明星团队;认知欠缺,又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,所以投资组合里一定要有响亮的“招牌菜”。
从大疆和小米的额度争抢来看,目前技术投资的一个趋势是哪怕轮次靠后,也要给自己的投资组合里找个明星项目。D轮、E轮也不在意,宁可当接盘侠也要上牌桌。
除了考虑“好听”和“名头”之外,投资人们开始从早期往后期走,拥抱巨头,拥抱独角兽,还有另一个原因:期待着在行业终端拥有一席之位。
投资者们逐渐意识到:如果只在行业早期布局,所投项目很可能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局,也存在整个赛道跑不通的风险。你没有在行业终端有个“桩子”,你怎么能有利益链的定价权和话语权?于是,投资者不惜代价拥抱巨头,获得一张布局未来的准入门票。比如投资小米,赚不赚钱也许不重要,但投了小米,在布局小米生态链的早期项目时,才能有点底气。
小米生态链图谱
经纬中国创始合伙人张颖近期曾表示,投资本身是一个冷门的行业,需要很专业的知识和品牌的效应。4月16日,在明势资本的年会上,张颖说经纬想追求的是“卓越”。什么是卓越?标准是在中国未来最优秀的10家企业里占到三到四席,而且是在A、B轮前就投进去。不卓越也可以活,但赚钱赚得窝囊。
谁是中国未来最优秀的10家企业?恐怕是每个投资人日思夜想的命题。所以张颖说:我每天都生活在焦虑之中。
创投圈进入“折叠空间”
以上的冰火两重天,都在显示:科技创投圈正进入“折叠世界”。有人在第三空间大雪纷飞,也有人在第一空间里四季如春。
对投资机构来说和创业公司来说,行业的“一九现象”会愈发明显:一成的创投机构募走了市面上LP们九成的钱;一成的头部项目,获得了市场上九成的资金。
红杉、IDG这样的顶级机构自不必说。我们采访的许多成熟期VC,也并没有对“钱荒”有切身感受,该怎么募还怎么募。
成安科技公司CMO陈南竹告诉「甲子光年」,从他们服务的投资机构的数据反馈来看,成为受追捧的“黑马GP”,关键有三点:第一是GP对行业的深度认知;第二是有独特的项目来源;第三是对投资策略和产业发展的洞察力。
陈南竹说,除了以往的成功退出经历、行研能力和项目积累外,基金所处细分领域的门槛越高,越容易获得青睐——技术背景出身的投资人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。
某家正在进行第3期基金募集的VC合伙人告诉「甲子光年」,他们现在的募资进展良好,预计第三期规模在6-8亿人民币,其中一期、二期的老LP会继续认购新一期的40%,另有八九家A股上市公司的创始人和高管会成为个人LP,一些主流的母基金也已完成尽调,通过立项。
这家VC自创立起,一直专注物联网及底层技术的投资,这位合伙人认为:未来VC机构一定会走向专业化——要么在早期做强行业标签和属性,要么在后期做大产业整合。
从获得项目资源的角度来说,BAT等科技巨头的战投部门已赶超独立投资机构,成为最大的“头部”。首先,他们本来就不差钱,弹药充足。另一方面,纯财务投资者面对好项目已经越来越没有竞争力了,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考虑引入战投,以获得更多客户、资源和面向产业链终端的话语权。
本周发布C轮10亿元融资消息的明略大数据,由腾讯领投;4月9,商汤科技也宣布完成6亿美元C轮融资,由阿里巴巴集团领投;2018年第一季度,百度投资数是16起,阿里投资数是21起,腾讯更是高达53起。其中,腾讯对VC机构的影响更大,因为腾讯的投资风格偏前期,仅从B轮前投资数量来看来,腾讯已超越所有VC,与IDG共同登顶第一。
从创业项目融资的角度来说,一边是大疆、商汤、神策这样的领域内头部技术公司门庭若市,一边是尚名不见经传的公司门可罗雀。
现在拼的是商业硬实力,人脉也不管用。光大控股投资人Tracy Zheng告诉「甲子光年」,在她经历的投资案例中,有一些项目本身不够标准,想要通过私人关系来游说,但这不可能达到目的。
凛冬将至的取暖指南
优胜劣汰,“清洗”将成为2018的技术创投圈主题,冬天要来了。
从大环境来讲,可以预判未来一级市场的钱荒会进一步凸显,资管新规在3月底正式落地,钱袋的收紧,将一步步从银行、保险这两大资金池,顺流而下影响产业基金、母基金、进而影响PE、VC。如前所述,资金涌向二级市场,也可能进一步压缩一级市场的资本。
传导过程有“时间差”,所以接下来有一个“越来越冷”的过程,最终抵达创业项目,表现为融资更加困难。
对技术投资者来说,最重要的是加深行业认知。对创业者来说,好的团队、技术路线和产品永远是最结实的砝码。有认知和有真实力的人,显然是有望顺利过冬的第一梯队。此时此刻,对真正有认知的投资人来说,更是一个“捡漏”的好机会,有望获得超额回报。
然而,以上能力很难在短期内建设。从战术考虑,冬天来临之前,最务实的做法是看看市场里“谁还有钱”。
这一轮科技创投圈洗牌,除了在数量上清洗过多的投资机构,还有重要的结构调整。去年12月29日,证监会在答复《关于推进“专业市场+互联网”创新转型的提案》时说,接下来将采取多种措施,推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的发展,具体措施包括支持政府引导基金发展。
政府引导基金在2014年到2016年进入成立爆发期,根据私募通的数据,仅2016年一年,披露的总目标规模就超过3.5万亿元,大致等于此前5年(2010-2015)VC、PE机构的募资总额。政府引导基金普遍在2017年进入投资期,虽然政府引导基金对子基金有较多限制——如投资规模和单笔投资额,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,政府引导基金作为LP的重要地位可能更加显现。
技术创业尤其能享受政府引导基金的利好,因为这类基金的成立主要目的就是撬动社会资本投向重点产业。而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生物科技等高科技产业是中国政府的重点扶持方向。投中研究院2017年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,政府引导基金关注的投资方向以医疗健康、人工智能和TMT为主,且医疗健康和人工智能占比呈上升趋势。根据3月30日新华社的报道,年内还将设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,规模可能达到万亿级别,重点支持高技术企业。
业内人士也向「甲子光年」透露,接下来政府引导基金会有一部钱拨出来市场化,这对GP来讲是一件好事情。
在考虑钱从哪儿来之外,对创业者来说,过冬需要调整好融资节奏。之前估值拉太高的项目现在可能不得不面对痛苦的“无人接盘”。一大忌讳是账面太少时去融钱,这将大大降低自己的议价能力。钱不能乱拿,但现在也不是过分挑剔的时候。
一位创业者评价,“市场上本来就不需要那么多投资机构,那么多项目。”科技创投圈,正在经历一次“清洗队伍”、淬炼精锐力量的长征。关系可以在酒桌上拉,但真金白银只会流向真正的价值持有者。
山火过境,森林清场,冬藏之后,春生复苏。
对有战略实力和战术能力的玩家来说,冬天来了,春天也就在路上了。
END.
「甲子趋势」往期精选